“莺湖悦读·师韵”|领读者第8期:“芒”有所获 “种”有所得
日期:2025-06-04 09:23:44  浏览量:30

“莺湖悦读·师韵”|领读者第8期:“芒”有所获 “种”有所得


       禾苗新绿,向阳生长
       风吹麦浪,遍地金黄
       仲夏的暖风扑面
       吹来栀子的芬芳
       芒种时节
       收获与播种交织出一幅生动画卷

       一收一种间
       倾注着晶莹的汗水
       也交织出生命的智慧与光芒


       岁时更迭间,芒种是洋溢着智慧的人生箴言。
       忙不是“茫”。不是人云亦云地忙碌,是非常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把努力的指针拨向一个具体的、适配实际的目标,朝着它付出日复一日的行动。
       忙不是“乱”,不是好像做了很多事,到头来没有一点“获得感”。比做事更难的,是有选择地取舍和判断,是在冗杂的事物中化繁为简,归序合并的能力。
       愿你在芒种季节,找到自己的节奏。忙有所获,种有所得。

共读书目:《一百封书信——唤醒教师成长渴望》(第八章)

本期领读导语:

阅读与写作是教师应该有的生活方式。

每一个老师家里都应该有一个书房。即使住房很紧张,也应该要有一张能供自己经常伏案的书桌。我想这可以算是老师这个职业的一种身份象征了吧。反过来,一个老师家里如果没有书,是不是觉得很奇怪?
    教师要读书,要广泛阅读书籍,要在学生心目中觉得老师就是喜欢读书的人。

 

 

阅读心语

翻开数学教育书籍,字里行间藏着育人的智慧星光。原来数学不仅是数字与公式,更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每一本专业书籍都是无声的导师,它们教会我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编织成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怎样用巧妙的教学设计点燃思维的火花。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教学理念的重塑,也是对教育初心的叩问。阅读不仅让我精进教学技艺,更让我看见数学教育的无限可能。

阅读感悟

作为教师,阅读不仅是职业需求,更是自我成长的必由之路。很多人以“不喜欢”为由逃避阅读,对教师而言,这无疑是本末倒置——身为知识的传递者,若自己都远离书籍,又怎能引领学生热爱阅读?文中提到的“听课式阅读”让我深受启发,将专业书籍中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转化为笔记,既加深理解又能迁移运用,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新思路。同时,阅读的丰富性也不可或缺,人文社科与文学作品不仅能舒缓压力,更能滋养心灵、拓宽视野。而从易到难、逐步完成阅读目标的方式,能帮助我们建立阅读自信。作为教师,唯有以书为友,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才能不断丰盈自我,为教育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共读书目:《新课堂怎么办第十五、十六节)

本期领读导语:
怎样让教学具有美的意味?
    学生高质量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体现美的意味,在教学情境中,需要有可以触发审菜活动的资潭和条件;更为的是,对要学生和教师情虑的投入、实现情感与思维的转,促进学生的学习。

新课堂怎么评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从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评价转向核心素养导向的系统化评价,提出了综合运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的原则。评价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落实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难点之一。评什么?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效果、学生素养生成、智能化教与学的水平等。怎么评?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方式的多样评价路径的多维、评价结果的动态。

 

 

阅读心语

有人说,教师的成长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而阅读,正是这场唤醒之旅中最明亮的灯塔。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为何要坚持阅读?因为每一本书,都在为教育的土壤注入养分。

    一、阅读是照见教学本质的镜子

   初登讲台时,我曾误以为“讲得清楚”就是好课。直到读到《小学英语教学关键问题指导》中“儿童语言学习需要‘可理解性输入’”的论述,才惊觉自己的课堂充斥着成人视角的“清晰讲解”,却忽略了孩子需要的是“有意义的互动”。

二、阅读是滋养教育心灵的清泉

《教育的目的》里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当我翻开《儿童英语阅读素养发展指南》,看到“阅读素养不仅是语言能力,更是批判性思维与情感共鸣”的论述时,忽然懂得:我们教的不是“英语”,而是“用英语去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能力。现在的我,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他们所学的每个单元背后蕴含的道理和情感价值,这些生活中实际的道理和情感价值让教育充满了温度。

阅读感悟

一、教学之美:在情境与趣味中习得语言

书中倡导的“情境化任务设计”,在英语教学中可转化为妙趣横生的“语言剧场”。例如,教授“购物”主题时,教师可将教室布置成“迷你超市”,让学生用英语扮演收银员、顾客,在真实的道具操作与对话中学习句型,语言便从课本的学习,变成了生活中可运用的“活的工具”。

二、评价之美:多元化评价  

新课程评价摒弃了“唯笔试分数”的单一标准,转而用“可视化”的方式捕捉成长细节。例如,给每节课积极用英语发言的学生发放小贴纸,给能用英语创编小故事的学生颁发“创意之星证书”,让评价成为触手可及的“成长勋章”。当孩子们在评价中看见自己的努力被珍视,便会爱上学习英语。

共读书目:《一线教师手记八)

本期领读导语:

不只班主任需要管理艺术。一线教师每天和学生打交道,也需要管理和管理艺术。激励是管理艺术的核心艺术。善于激励的老师,能够焕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于干枯中找到一汪清澈的泉涌;能够点燃起学生内在的精神火种,于困境中获得超越的勇气和力量;能够在学生心中镌刻人奔腾的蓝图,于失败中想见成功的喜悦和美好。
    有人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教育的第二个名字叫“激励”。斯言信哉。

 

                             

阅读心语

阅读是自我提升的阶梯。在阅读中,使人不断汲取知识养分,丰富词汇,拓宽思维边界。每一本书都像是一位无声的导师,引领我在人生路上稳步前行,让我于喧嚣尘世中,寻得一方宁静且充满智慧的精神家园。

 

阅读感悟

    读罢文章,深感教育方法的精妙与温暖。巴贝姆巴族用赞美治愈犯错者心灵,启示我们批评并非唯一良方,尊重与鼓励能给予犯错者重新出发的勇气。一线教师化批评为奖励的实践,更是巧妙。面对学困生的问题,不直接批评,而是用奖励的方式引导,这是对学生自尊心的呵护,让学生在被认可中反思与进步。“每日表扬” 体现了教育者的用心,关注学生点滴优点并真诚表扬,看似微小,实则能在学生心中种下自信的种子。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核心都在于对学生的爱与尊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多从学生角度出发,用激励与赞美替代指责,挖掘学生潜能,让教育充满温度与力量,帮助学生在成长路上绽放光彩。

 

共读书目:《教育家精神之路第八章)

本期领读导语:

一个老师能否在学生中站住脚,能否在教育教学中取得好成绩,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最终取决于他的文化。——于永正

 

 

阅读心语

阅读教育家的文字,像是与智者对话。每一本教育著作都是一位无声的导师,指引我在育人路上不断思考。从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心灵的守护,到陶行知“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字里行间流淌的教育情怀,让我懂得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他们的思想如春风化雨,让我明白:数学教育不仅是符号与公式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兴趣的唤醒。我愿以书为友,在阅读中汲取力量,做有情怀、有智慧的引路人,陪伴孩子们向阳生长。

阅读感悟

于永正老师一生都在践行“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他深入研究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规律,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节奏和兴趣点。他始终将学生的成长需求放在首位,用充满情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这让我联想到数学课堂同样需要打破刻板印象,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建筑、物品引入;讲解运算规律时,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这种“重情趣”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于老师强调的“五重教学法”中,“重积累”和“重迁移”的理念对数学教学尤为重要。数学学习需要扎实的基础,通过日常练习和错题整理,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同时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现从“学数学”到“用数学”的转变。

作为数学教师,我将借鉴于老师的教育智慧,在课堂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生动的情境设计激发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在探索中建立数学思维;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用扎实的功底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