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学习资料及感悟(1)
日期:2025-09-16 10:40:50  浏览量:0

2025年9月学习资料及感悟(1)

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选题更是关键。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从日常教学中挖掘真问题,像学生计算易错点、空间观念培养难点等,都可成为研究选题。这些微课为我们提供了科研入门的范例,让我明白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只要立足教学实际,用心探索,就能通过科研提升教学能力,更好地助力学生数学学习。(冯依晨)

教育科研中,想要选好课题首先要明确问题和课题两者相互关联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问题是对现象的描述,而课题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解决问题的过程。两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问题是课题的起点,课题是问题的转化和系统化。问题转化时要找准切入点,问题的范围不能太宽泛,第二要有侧重点同一问题目标不同,可衍生出不同课题,第三精准表达,规范提亮点。只有做好第一步,才能顺利开展。(张荣静)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题好一半文”的道理。一个精准、新颖的课题名称不仅是研究的方向盘,更是吸引同行关注的第一扇窗。它要求我们既要有扎实的教学实践作为根基,又要具备高度的概括力和前瞻性。好的课题表述源于教学中的真问题,最终也必将回归课堂,服务于教学实效的提升。这让我明白,教育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它始于我们对日常教学每一个细节的深度思考与提炼。         何晓洁

 

吕君老师在视频中提到的 “三步转化法”,先 “清单式梳理日常教学问题”,再 “用‘价值性 + 可行性’双重标准筛选核心问题”,最后 “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对象 + 研究方法 + 研究目标’的规范课题表述”,像一把精准的 “手术刀”,剖开了我过往的科研迷茫。此前,我总被 “高年级学生作文立意肤浅” 的问题困扰,却只停留在 “批改时反复引导” 的被动应对中。而按照展播中的方法梳理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可进一步聚焦为 “生活化素材在高年级议论文立意提升中的应用研究”,瞬间让模糊的困惑变成了清晰的研究方向。(陈王洁)

教育科研的起点,藏在“选对课题”里。好课题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从课堂追问、学生难题、教学瓶颈中生长出来的。它像指南针,能让后续研究不偏离教育本质,避免走弯路。选准一个贴合教学实际的课题,科研就成功了一半——既让研究有了落地的根基,也让成果能真正反哺课堂,这正是教育科研的意义所在。(陈丹蕾)

通过以上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方法论的重要性。研究的选题需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既要立足学术前沿,又要结合自身研究条件。而文献综述则是课题基石,需系统梳理领域内关键成果,明确研究空白。此外,研究设计要逻辑清晰,方法选择需与问题匹配,确保论证过程的科学性。作为青年教师,我认识到课题撰写不仅是技术活,更是思维训练——从问题意识到成果呈现,每一步都需反复推敲。  (吴静怡)

体育科研选题的确定是研究成功的基石,其核心价值在于以问题为导向,连接理论与实践。选题方向直接决定了研究的价值与可行性。前沿性选题能推动竞技体育突破,应用性选题则服务于大众健康,如探究不同运动模式对慢性病的干预效果。一个好的选题既能填补知识空白,解决实际痛点,又能引领学科发展,是实现科研成果社会转化、驱动体育事业科学化发展的首要战略环节。(雷俊伟)

通过以上学习,我感悟道日常教学中那道始终讲解不透的例题,那份学生屡犯的错误记录,恰是课题研究最本真的起点。我曾以为课题需宏大叙事,后来顿悟:教学困惑即是研究入口。数学教育终究要回到“人”的成长上来,课题不过是系统化解决真问题的思维体操。课题研究最终反哺课堂。当我不再满足于“怎样教”,而深入追问“为何这样教”,数学教学便显现出它深邃的魅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正是在这般知行互促中悄然发生,每一步思考都是对教育本质的趋近。(庞徐逸)

这些微视频堪称精妙,以简洁而生动的形式,将教育科研的宝贵经验与方法娓娓道来。其中,吴艳老师关于课题研究选题的讲解,犹如一盏明灯,为我在教育科研的茫茫大海中指明了方向。她深入浅出的分析、切实可行的建议,让我对课题选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极具指导意义。(钱菲)

初为人师,科研曾让我无从下手,望而生畏。此次“科研三十六计”微课活动,如拨云见日。其案例生动,仿佛在引领我的故事;方法实用,堪称手把手指导。它为我点亮了科研前行的明灯,更注入了创新动力。这场知识的盛宴,灵感的源泉,既是实用的“工具箱”,也是清晰的“导航图”,值得我细细品味,望有一天能用于实践。(计泽尘)

小学语文科研选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它引导我们从日常教学困惑中提炼真问题,将经验思考转化为系统研究,最终反哺课堂,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吕君老师的“三步转化法”为此提供了清晰路径:将模糊的“教学现象”聚焦为清晰的“研究问题”,再设计为可行的“实践课题”。这一方法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始于对寻常教学的精微洞察,成于将琐碎困惑转化为有序探索的思维修炼,真正让研究服务于课堂。(刘小丽)

小学数学课题选题,是从“小问题”迈向“深探究”的关键。此前总觉得课题遥远,实则身边教学细节皆是选题源泉。一次辅导中,发现学生对“钟表时间换算”常混淆,由此想到将其转化为课题。这让我明白,选题要立足课堂,贴合学生认知难点,而非追求“大而空”的主题。好的选题能让研究更具针对性,像为探索之路找准方向。此后,我会多观察课堂现象、记录学生困惑,让选题扎根教学实际,让课题研究真正服务于小学数学教学提升。(苏杰锋)

学习“科研三十六计”后,我彻底打破了“科研离小学教学很远”的认知。从前面对科研总感无从下手,如今明白选题可从课堂互动、作业情况等教学场景中捕捉,还需避开“假大空”“缺理论支撑”等误区,遵循立足教学、小题做起的原则。周宝卫老师强调的课题“有价值、有新意、可行性”三大特征,更让我明确方向。今后我会以育人目标为核心,结合语文教学实际选小课题,用科研解决教学难题,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成长赋能。(周心怡)

原来课题撰写最忌讳“想当然”,以前总觉得把想法堆成文字就行,现在才懂这是场“精准的自我说服”。得先把自己当成质疑者,问清每个环节:提出的问题真的是行业里没解决的堵点吗?选的研究方法,是能摸到问题本质,还是只是看起来专业?就连最终要产出的结论,也得想清楚能给谁用、怎么用。整个过程像在搭积木,每一块“问题、方法、数据、结论”都得严丝合缝,缺一块或者放错位置,整个架子就站不住。(翁燕芳)

教育科研“三十六计”犹如智慧锦囊,将深奥的学术探索化为生动策略。我体会到科研非蛮干,需讲究“谋略”。无论是“借梯登楼”的协作精神,还是“以迂为直”的破题思维,都强调创新与方法并重,重点在于激发研究者以更巧妙、更高效的方式攻坚克难,最终四两拨千斤,将复杂问题迎刃而解。(余琴)

学习三十六计第一计:“选题”后,我对小学英语课题研究有了新认知。以往总觉得科研遥远,实则选题就在日常教学中——比如如何通过绘本阅读提升低段学生口语兴趣,或怎样用游戏化设计降低单词记忆难度。选题需紧扣教学痛点,立足学生实际,这让我明白科研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解决教学问题的“金钥匙”。未来我会多观察课堂细节,从学生困惑、教学难点中挖掘选题,让科研真正服务于小学英语教学,助力学生提升英语素养。(李文倩)

以往教学中,我常被“学生应用题理解难”“计算准确率低”等问题困扰,却不知如何将其转化为可研究的课题。现在我知道需先聚焦具体问题(如“三年级学生两步应用题解题障碍”),再明确研究对象、范围与方法。例如将模糊问题转化为“小学三年级两步应用题解题障碍及教学干预策略研究”,既精准又具可操作性。这让我明白,科研并非遥不可及,从教学问题出发,规范转化与命名,就能让研究为教学实践服务,未来我会试着用这种方法开展小课题研究。(朱淅园)

在课题撰写时,对课题名称的表述真有不少学问。精准恰当让我明白要准确命中研究点,不能泛泛而谈;规范简洁则提醒我用词要专业且精炼,不拖泥带水。聚焦核心要求我直击研究要害,要素齐全促使我全面考量研究的关键信息。只有做到这些,课题名称才能成为研究的“点睛之笔”,清晰传达研究意图,吸引他人关注,为课题后续的开展铺好道路。(吴佳)

通过学习小学高年级语文科研课题撰写常识,我收获颇丰。科研课题并非高深莫测,其实它源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选题要精准聚焦,像高年级写作素材积累困难这类问题就很有研究价值。撰写时,研究目标要清晰,方法要科学可行,如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这次学习让我认识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它能指导教学改进。未来我会积极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以研促教,提升教学质量,让语文课堂更高效有趣。(杨旭倩)

小学语文老师先从课堂找问题,比如“学生整本书阅读只记情节,不悟内涵”接着将问题转化为具体课题,明确研究方向,再聚焦1-2个核心策略,依托任教班级实践,用阅读报告、作文样本、课堂记录收集数据,最终形成可落地的教学方法或案例集。(金娟)

作者将复杂的科研过程,巧妙地融入三十六计的框架中,从选题、设计方案到实施、总结,每一计都像是一次思维的体操。我发现,这些策略不仅适用于科研人员,也能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箱”。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常常在课堂设计、阅读指导、作文教学中遇到“瓶颈”。书中“围魏救赵”让我想到,有时不必死磕难题,而是从侧面切入,比如作文教学中,与其反复强调写作技巧,不如引导学生先爱上生活、乐于表达。“声东击西”则提醒我,课堂上可以用趣味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再自然过渡到知识点的讲解。(张星宇)

看了这么多计策,让我对于课题的撰写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教育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过程,就是让我们从“经验型教师”走向“研究型教师”,当我们不再用“没办法”“就这样”回避教育困惑,而是用“为什么会这样”“可以怎样改善”的研究视角面对问题时,课堂不再是重复的“教学执行场”,而是充满探索可能的“教育研究场”。这种思维转变不仅能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解决教学难题,更能让教育实践充满理性思考的温度,因为每一个课题的背后,都藏着对“如何让学生更好成长”的深度关切。(徐菁霞)

学习了这些微课,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科研选题有了更为深刻且全面的认识。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需要反映现有理论和实践的深度,也要展现科研前景的广度,这离不开研究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我们可从日常教学实践中挖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遭遇各类困惑,如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提升等问题,这些困惑便是选题的富矿。教育科研选题是一项需要耐心、细心与创新思维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教学实际,还需要时刻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动态、新政策。在今后的教育科研工作中,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努力提升自己的选题能力,争取做出更有价值、更具创新性的研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裴晶晶)

学习了科研“三十六计”相关内容后,我领会到课题的重要性,其中课题的选择是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我们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找到有价值、有新意的课题,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考虑研究者个人情况,二是选题范围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并且还要确保有充足的教育情报资源,掌握前沿信息。(吴雨甜)

看完吴艳老师的科研选题课,我这个总觉得“科研离美术课很远”的老师彻底改观了。以前盯着学生的画,只想着怎么教技法,却没发现那些创作里藏着太多科研线索——比如总用同一种颜色的孩子是不是有独特的情感表达,手工课上合作失败的小组问题出在哪。吴老师说选题要从日常来,这话点醒了我。下周起,我打算记录学生画笔下的“四季”,看看不同年级对色彩的感知差异,把这些课堂里的小观察做成小研究。原来科研不用刻意拔高,跟着学生的画笔走,就能找到属于美术老师的研究方向。(倪磊)

原以为科研是一项很远很难的事,但学习完科研“三十六计”让我收获满满。选题是课题研究的第一步,它帮我明确了从教学实际中挖掘有价值选题的方法;教育科研选题相关内容,拓宽了我选题的思路与视野;“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讲解,让我学会把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转化为可研究的课题;“课题名称的表述”则教会我如何精准、规范地表述课题。这些知识为我开展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也使我更有信心通过科研提升英语教学水平。(杨一飞)

通过学习吕老师的微课,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课题研究需要从实际问题出发。一个好的课题应当具备专业性和研究价值,能够解决教学中的具体困惑。
在选题时要注意聚焦,避免过于宽泛,可以采用"大问题小切入"的方式逐步缩小研究范围。同时要对课题进行可行性评估,确保研究能够落到实处。明确研究目标也很关键,要分清是探索成因、验证方法还是优化策略。最后,课题名称要突出亮点,让人一眼就能抓住核心内容,产生研究兴趣。这些要点对提升课题研究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王苹)

吕老师阐明了“问题”与“课题”的本质区别:问题是现象和困惑,而课题是经过界定、具有明确目标和路径的行动方案。真正的价值创造始于“转化”,即通过系统性的“三步法”,将散乱的疑问聚焦为可探究、可执行的课题。无论是科研还是日常工作,最高效的破局之道并非急于寻找答案,而是先运用方法论锤炼问题本身。(陈杨)

好的选题从不是脱离课堂的空想,而是源于教学中的真问题——比如“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创新”“传统文化在低学段语文课堂的融入策略”,这些选题既紧扣教育政策,又直面教师日常教学困惑。这让我意识到,语文科研应立足学生需求,以小切口深挖掘。例如研究“绘本阅读对培养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既能聚焦具体教学环节,又能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切实方案。(朱梦宇)

通过学习,收获颇多,认识到了“题好一半文”的真正含义。一个好的课题名称,既要紧扣教学实际,又要体现学科特质与创新视角。它源于课堂中的真问题,结合数学课堂内容,既可以精准指引研究方向,也能引起广泛共鸣。教育科研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就蕴藏在我们对每节课、每个学生思维过程的细致观察与提炼之中。(沈伊伊)

吴艳老师多次提到,课题研究是“动态修正”的过程。例如,她的《大学课堂教学危机研究》曾通过多轮实证调查调整研究框架‌。她鼓励研究者:“初期方案可能粗糙,但每次修改都是向真理靠近一步。”她的授课让我深刻体会到,课题研究的第一步不仅是技术活,更是思维训练。它要求我们像数学家一样严谨,像教育家一样敏锐,最终在“问题—方法—实践”的循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坐标。(於婧)

课题撰写需紧扣学段特点。应聚焦“思维深度”与“文化传承”,如“高年级古诗词深度教学策略”或“基于单元整合的思辨性阅读研究”。设计要突出学生主体,方法务实,过程详实。成果需能转化为具体课例,切实提升学生高阶思维与人文素养,切忌空泛宏大。(俞培琪)

阅读完这些教育科研课题撰写指导文章后,我收获颇丰。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意识到课题选题要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比如从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科学概念理解等问题出发。撰写时,研究目标需清晰,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等;研究内容要具体,如设计特定实验活动。同时,研究方法要恰当,观察法、实验法都能助力。这为我今后开展科学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沈世杰)

看完这期内容,我收获颇丰。在教育实践中,问题无处不在,但将其转化为课题并非易事。视频中指出,要精准筛选问题,从教育现象中捕捉关键、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能盲目求大求全。同时,需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明确其本质与根源。这让我明白,教育科研课题源于日常教育困惑,只要我们保持敏锐洞察力,运用科学方法,就能把问题转化为有意义的课题。未来,我将积极实践这些方法。(周怡婧)

教师做教育科研,核心是“立足实践、小处切入、持续深耕”。选课题可以从日常教学中的真实痛点切入,如“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落地难点”,避免空泛;结合自身教学学段、学科优势及资源条件,选择能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访谈等完成的小课题;对接教学改革方向(如核心素养培养),确保研究能服务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初期可从微课题入手,边实践边记录,逐步积累数据与成果,再拓展研究深度。(沈洁)

 

教育科研选题是创新的起点,更是成果落地的基石。它不应是空中楼阁,而需扎根教学一线——从课堂的真实困惑里找方向,从学生的成长需求中寻突破。好的选题,能让教师从“被动研究”转向“主动探索”,将日常教学中的零散思考,转化为系统的科研成果。以选题为锚点,既能激发教科研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更能让成果真正反哺教学、惠及学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徐旖晴)

在我的印象里,课题是让人迷茫而有压力的,它看上去宏大又需要有具体的信息输出点,通过以上学习让我明白了选题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方法可循的系统工程。课题研究的选题来自于我们的工作日常,一切让人感到模糊、困惑的案例都可以成为课题的切入点,我们可以在琐碎的日常中找到共性的信息,进而研究,这样的课题不仅是研究,更可以让研究服务于实际,助力学生提高素养。(袁晨曦)

课题名称是科研的“脸面”,这篇展播让我豁然开朗。它点出课题名称需精准传递核心要素,既不能冗长模糊,也忌空泛抽象,要像“精准导航”般点明研究对象、方法与目标。此前我拟定的课题常因表述宽泛被导师批评,如今明白,好的名称是成功的一半,今后会反复打磨,让课题从“标题”就彰显严谨与价值。(王淇)

深入思考 “如何将问题转化为课题”,我愈发意识到这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升级。转化过程需把握三个关键:一是精准聚焦,二是设定目标,三是设计路径,对个人而言,这种转化能力能提升解决问题的深度与有效性,无论是工作中的项目优化,还是学习中的难点突破,都能从 “应对问题” 升级为 “掌控问题”,真正实现从困惑到清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钱陈裕)

课题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能落地的教学工具:是把研究出的阅读策略变成课堂上的实用步骤,能让优化后的教学方法解决日复一日的教学难题。用活研究成果, 科研才算真正完成闭环。它让前期所有的投入有了归宿——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能提升课堂效率、改善学习效果的实际力量。这既是对研究价值的最好验证,也是科研回归“服务教学”本质的最终体现。(王诗梦)

撰写小学语文课题,需紧扣教学实际痛点,以“新课标”为指引确定主题,如“小学语文低段‘读说写’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明确研究目标(如形成4类课堂活动设计)、采用行动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先通过文献梳理厘清“读说写”衔接要点,再结合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分析收集问题,初步构建“以读引说、以说促写”策略框架。在教学中运用时,

嵌入完整教学流程:课前依据课题研究设计情境化预习单,如让学生读《小公鸡和小鸭子》后用3句话描述故事;课中落实研究策略,先引导朗读感知对话语气,再组织“角色对话模仿”说故事,最后仿写“小公鸡帮小鸭子”片段;课后用课题制定的评价量表(关注表达完整性与逻辑性)分析作业,同时记录教学反思优化策略。通过“撰写课题定方向—教学实践验策略—反思修正促完善”的闭环,让课题成果切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孙静娴)

吕君老师的“三步转化法”,让我印象深刻,是解决教学科研困惑的好办法。之前面对“四年级学生作文内容不具体”的问题,我只能反复在作文本上批注引导,始终没找到好思路。学了这一方法,让我认识到可以先梳理日常教学问题,再用“有价值、能做到”的标准筛选,最后把问题变成规范的研究方向。这不仅让我有了明确目标,更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解决教学问题,帮我打开了新思路。(季鑫鑫)

“始于选题,成于选题”。视频精辟指出,真问题需源于教学实践,切口要小、挖掘要深,切忌空泛。它强调问题导向与创新意识,为研究者提供了寻找学术突破口的清晰路径。此课不仅是方法指南,更是科研思维的锤炼,启迪我们做接地气、有生命力的真研究。(朱豫)

观看汪盛雄老师的视频,总结出了课题撰写问题提出时易出现的状况如问题不真、切入不新、表述不清、范围不当、价值不显。可见问题的提出并非易事,那么结合汪老师的指导可以归纳如下五个核心要点:洞察先机,有的放矢,博古通今,高瞻远瞩,以意定靶。(王晨晨)

规范的课题表述能增加立项的几率,从视频中我知道了课题名称通常包含三大要素(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或三大环节(理论依据、手段、目的),并可灵活调整语序以突出特色。课题名称应精准恰当、规范简洁、聚焦核心、要素齐全。课题名称应明确体现研究的关键要素,语言须简洁专业,突出研究核心,同时保持结构完整、逻辑清晰,从而准确传达课题主旨与研究路径。(张怡婷)

观看以上视频,我知道了撰写课题要从教学实践中进行挖掘,切口小且深挖,强调问题导向与创新。它不仅是课题研究方法指南,更锤炼科研思维,助我们做真研究。还让我明白了课题名称的要素与要求,精准命名可提升立项几率。(李文杰)

此前我觉得科研遥远且艰难,但学习后彻底改变认知。我明白科研核心是“立足实践、小处切入、持续深耕”,要结合学段学科优势,用课堂观察等方式做课题,还需对接教学改革方向。也认识到“题好一半文”,好课题名称要紧扣实际、体现学科特质。“科研三十六计”更让我掌握了从教学实际挖选题、将困惑转课题、规范表述课题名称的方法,让我有信心借科研提升教学水平。(徐雨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