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湖悦读·师韵”|领读者第10期:秋澄景清 分享阅心
日期:2025-09-17 14:10:00  浏览量:0

“莺湖悦读·师韵”|领读者第10期:秋澄景清  分享阅心
秋分
是大自然精心调制出的画卷
白昼黑夜于这一天平分秋色
阳光洒在大地上
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温暖与柔和。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在这个美好的时节里
最宜与书相伴
让时间在文字间缓缓流淌

秋意渐起,时光仿佛在落叶的翩跹中慢了下来,这是独属于阅读的时光。当第一缕秋风轻轻拂过书页,静谧而深邃的氛围便蔓延开来。书中的文字像是地上堆积的落叶,层层叠叠,每一片都蕴含着丰富的养分。新学期伊始,让我们跟随四位青年教师,继续开启美妙而充实的共读之旅吧!

共读书目:《教学主张: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阻隔第一章1-3节)

本书领读导语:

《教学主张: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阻隔》针对教学主张概念模糊、定义不清导致的混乱现状,作者深入剖析了教学主张的内涵与重要性。书中强调,教学主张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核心原则与灵魂,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自主性、个性化,是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能与品质的关键。同时,教学主张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对教师个人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阅读心语
   阅读于我而言,是教学智慧的蓄能与升华。在墨香氤氲中对话教育同道,他们的思考如镜,照见我教学的得失。专业阅读从非浅层的内容浏览,而是将书中策略转化为教学行动,沉淀为一种“课堂的掌控力”。那些深研过的篇章,最终都转化为一种沉稳的力量,让我在面对学生的多元需求时,能多一份精准的判断与温柔的包容,用匠心守护匠心,以真诚传递真诚。

阅读感悟  
   读《教学主张》,我如获至宝。书中强调教学主张是教师的教育灵魂与实践灯塔。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这让我深思:如何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可感?我意识到,要以儿童视角为起点,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结,打造“趣、实、活”的课堂。比如在教“图形认识”时,带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类图形,让数学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触手可及的存在。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更能助力他们真正理解数学、爱上数学,也让我的教学更具方向与温度。

 

共读书目:《教育琐话3-32页)

 

 

本书领读导语:

这是一本献给教育者的专业指南一一新时代下,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型学习”,教师也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下,教师如何突破传统教研案白?父母如何更好地成为孩子的成长伙伴?作者结合自身一线教学和教育研究经历,深刻解读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意义,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份专业成长指南,引导教师和父母学会发现日常教育中的微光时刻,从点滴中培养教育敏感,重塑教育幸福。                            

 

 

阅读心语

阅读教育专著,我对教师专业成长有了新认知。以往总执着于打磨教学技巧、积累知识点,却忽略了自身“灵魂厚度”的提升。专业阅读让我明白,教师的专业不仅是教会学生解题,更是用自身对教育的理解,引导学生感知世界。唯有不断阅读丰盈内心,克服“单向输出”的职业孤独,才能在课堂上传递有温度的知识,真正实现“以灵魂唤醒灵魂”,这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要义。

 

 

阅读感悟

初读教育是孤独的》这篇文字,像在深夜办公室里找到共鸣的灯火——从事教育多年,我太懂那种“孤独的震耳欲聋”。曾为帮学生解开心理疙瘩,连续一周课后留谈,却只换来他敷衍的点头;也曾精心设计人文课堂,想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台下却是一片低头刷题的沉默。那些“付出未得回应”的时刻,像文中说的那样,是职业自带的孤独印记。但这份孤独从不是负累。去年有个内向的学生,毕业多年后突然发来消息,说当年我讲的“灵魂需要滋养”,让他至今保持着阅读的习惯。那一刻突然明白,教育的孤独里藏着延时的回响。我们守着“滋养灵魂”的初心,在无人鼓掌的课堂上坚持,其实是在为学生的未来播下种子。这份“心有所属”的安静,远比即时的认可更有力量,也让我更坚定地走在这条孤独却温暖的路上。

 

 

共读书目:《美好的容颜2-23页)

本书领读导语:

这本书饱含了诸多有关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为读者提供全新的教育视角,大力倡导幸福教育理念它精心展示了一系列鲜活的教育案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积极倡导教育创新。相信通过阅读本书,您会深刻感受到,以“幸福教育”推进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成为灿烂的现实!

 

 

 

 

 

阅读心语
   讲台旁的晨光里,阅读是捧在掌心的小暖炉,指尖沾着墨香,就暖了整间教室。一群小脑袋,一起在童话岛、故事滩上停靠,我也把晨光里的字里行间,读成了和孩子们共渡的星光旅程。
  这场旅程是陪着他们一起从故事里重新学会“看见”。看见世界的辽阔,看见自己心里的善良与勇气。每每当孩子们谈论起书中内容时,眼里闪着的光,让我看到自己最初捧着书时的存粹与热忱。日子就是这样,渐渐有了温度,我们也把每个平凡的日子,都读成有光的旅程 。

阅读感悟
   读了《美好的容颜》一书,其中第一辑的内容使我深受触动。片段中讲到的贯通学科德育的三重境界,打破了传统“德育仅属思政课”的误区。每重境界都是对“学科育德”的一次深化。
   第一重“点石成金”,是从学科肌理里挖德育“彩蛋”,而非单纯贴标签。教师从理解到分析,取舍,以情动情犹如春风化雨。第二重“润物无声”,是让德育藏在课堂细节里,不用喊口号。氛围和谐,自是催发霏霏春雨的最佳气候。第三重“共生共长”,是师生借学科育德一起变更好。“好雨”下上一夜,必然杂树生花,一片“红湿”。
   让“德育”回归教育本真:不是任务,不是附加,是学科与品格的共生,是师生与知识的互相照亮。当每节课都能从“教知识”走到“育真人”,就是教育最该有的“美好的容颜”。

 

共读书目:《走,我们去做好教育第一讲)

本书领读导语:

当“好教育”成为教育者共同追寻的理想,朱雪晴在《走,我们去做好教育》中,用鲜活的实践与深刻的思考,为我们铺就了一条可感可践的路径。
   书中没有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聚焦课堂内外的真实场景——从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设计有温度的教学活动,到构建家校共育的信任桥梁,每一个案例都浸透着对“人”的尊重。作者以教育者的热忱与观察者的敏锐,打破“教育=分数”的刻板认知,让我们看见:好教育是让每个孩子舒展个性,是让教育者保持初心,是家校社携手同行的温暖旅程。

 

阅读心语

阅读于我,是精神的扎根与生长。在字里行间与教育先贤对话,他们的智慧如灯,照亮我前行的路。专业阅读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将他人思想融入自身实践,转化为一种“教学的自觉”。那些读过的书,最终都内化为一种沉静的力量,让我在面对课堂的纷繁复杂时,能多一份从容的底气与清醒的思考,用智慧点亮智慧,以灵魂唤醒灵魂。

阅读感悟
   读完朱雪晴老师对“结缘新教育”的回顾,最深的感触是:教育的光,总在坚持与信念中照亮前路。银河实验小学从借居办学、生源稀少的困境中走出,正因为与新教育相遇,才找到了“回家”的方向。新教育之于他们,不是理论的空谈,而是切实的行动——从儿童课程到完美教室,从教师发展到家校共育,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
   朱永新教授说:“教育要能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这句话在银河小学的实践中得到了回响。他们让我看到,教育的“新”,不在于口号,而在于是否真正回到人、回到教室、回到每一天的生活细节。教育是一场共同的奔赴,须以真心、专业与勇气,把理想的星火,落成现实的光芒。这条路,他们走了二十年,而我们,也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