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师育韵第28期 | 童声织梦:在英语课堂里点亮“小确幸”
日期:2025-10-09 10:04:35  浏览量:0

d1c3bb349a4bb7466fee20305c883b88_origin(1).jpg

有人说,教育是点燃一团火,而非注满一桶水。在小学英语的方寸讲台间,我更愿做那个擦亮火柴的人,用点点微光,去映照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勇气。那些课堂里看似平凡的“小确幸”——一个被理解的错误,一次笨拙的尝试,一句同伴的鼓励……恰似涓涓细流,悄然汇聚成孩子们拥抱语言的信心之河。

一、“情绪温度计”:当英语遇见“心情晴雨表”

孩子的情绪像六月的天。记得一次教“happy/sad/angry”等情绪词,我按部就班地展示图片领读,效果却平平。直到小轩和小林因争抢单词卡片闹起了别扭,一个撅着嘴,一个红着脸。灵光一闪,我拿出彩色卡纸,迅速剪出几个简易“情绪脸谱”——大笑的太阳、挂着泪滴的乌云、喷火的小怪兽。

“Look! Xiao Xuan feels like a little angry, right? ” 我指着小轩。他愣了一下,竟点点头。“And Xiao Lin? Maybe a little ‘sad’ cloud?” 小林也偷偷瞄了一眼乌云卡片。我趁机把卡片递给他们:“Can you show me your feeling with English words?” 小轩鼓着腮帮子,小声挤出:“I’m… angry!” 小林则捏着乌云卡,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I’m sad.”

这意外的“教学资源”让全班来了兴致。我顺势引导:“How can we make Xiao Xuan calm down? How to cheer up Xiao Lin?” 孩子们七嘴八舌,用刚学的“Don’t worry!” “Sorry!” “Be happy!” 甚至夹杂着中文出主意。一场小风波,变成了活生生的情绪词汇运用场。孩子们学会了用英语给心情“贴标签”,更懂得了用简单的英语去表达关心与和解。语言,原来不仅是知识,更是联结心灵的温柔纽带。

二、“蚕宝宝日记”:跨学科里长出的“英语芽”

春天,科学老师带来了蚕宝宝。看着孩子们围着蚕盒那亮晶晶的眼睛,一个念头冒了出来:为何不让英语也参与这场生命之旅?于是在绘本课上,我让孩子们用最简单的英语描述观察到的变化。如果描述不出来,那就画下来,再配上关键词。记录本上,歪歪扭扭的蚕宝宝旁边,是孩子们充满童真的涂鸦。为了表达“蚕吃桑叶很快”,小雅画了几片被啃出大洞的叶子,下面认真地标注:“Yummy! Eat fast!”!

这份特殊的“日记”没有严苛的语法,却充满了表达的渴望。孩子们为了记录得更准确,主动来问我“桑叶”、“蜕皮”、“茧”怎么说。科学观察的专注力,自然迁移到了对语言的主动索取上。当第一只蚕蛾破茧而出时,教室里爆发的“Wow! So beautiful!” 是那么自然、热烈。英语的“芽”,就这样在孩子们对生命的好奇与惊叹中,悄然萌发、生长。

三、“家庭小主播”:把英语带回家的“魔法时刻”

如何让英语走出课堂,融入生活?我尝试了“Today I’m the Teacher!” 的小任务:周末,请孩子当一次“家庭英语小主播”,教家人一个课上学的单词或短句,并录下小视频。

周一分享时,小羽兴奋地展示视频:她举着画有苹果的卡片,一本正经地教奶奶说“Apple”。奶奶戴着老花镜,模仿得有点走调,朵朵咯咯笑,又耐心地重复:“It’s ‘A-P-P-L-E’, apple!” 奶奶努力跟读的样子和朵朵的小老师模样,温暖了整个教室。这些片段没有精致的剪辑,却充满了真实的温度。孩子们在“教”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更收获了成就感和亲子互动的甜蜜。家长们也反馈:“孩子从来没这么积极地说英语!”“看到孩子当小老师,觉得特别骄傲。” 英语学习,就这样通过一根小小的纽带,从课堂延伸到了家庭,变成了共享的“魔法时刻”。

回望课堂,那些精心设计的活动或许会被遗忘,但这些由“小确幸”串起的瞬间——情绪被英语“看见”时的释然,为蚕宝宝写日记时的专注,教家人说英语时眼里的光,却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温暖的印记。教育的美好,或许不在于教会多少单词句型,而在于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捕捉、珍视并放大这些微小的光芒,让每一次勇敢的开口、每一次用心的尝试、每一次真诚的互动,都成为孩子们爱上英语、相信自己的一份底气。我愿继续做那个擦亮火柴的人,在平实的课堂里,与孩子们一起,用童声编织梦想,用微光点亮星河。